梅文化

梅花斋名撷趣

时间:2016年11月02日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

梅花斋名撷趣

王春亭


  古往今来,我国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给自己的居室或书斋题写雅名,其中许多是以梅花命名的。这既表达了他们对梅花的仰慕之情,同时也含有以梅花自励之意。现撷取一些名人所用的梅花斋名,与大家共品其趣。
  元代著名画家、诗人王冕生平喜梅,他不仅为梅花写传,而且隐居九里山,植梅千株,结草庐三间,自题为“梅花屋”。其画梅笔墨淡雅,密而不乱,疏而不空,风姿绰约,颇有出神入化的韵味。
  画坛大师朱屺瞻先生对梅花情有独钟,从日本留学回来,即买了百余株梅树,植于自己寓所的周围,并命其为“梅花草堂”,自号梅花草堂主人,以寓斋室主人高洁超然的品性。
  国画大师齐白石38岁那年,搬到湘潭县梅花寨居住。因住处周围梅花繁茂,他喜爱至极,特意将书房取名为“百梅书屋”,爱梅之情不言而喻。
 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,姓梅,亦爱梅。1930年左右,曾得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清代画家金农所书“梅花诗屋”斋额,视为珍品,不久,梅兰芳移居上海,便将斋额悬于斋壁,朝夕揣摩。后来他将书斋命名为“梅花诗屋”。
  著名文史掌故学家郑逸梅先生,爱梅成癖,尽人皆知。早年曾取清诗人张船山的《梅花》诗中“铜瓶纸帐老姻缘,乱我乡愁又几年”句,名其书房为“纸帐铜瓶室”,自号“纸帐铜瓶室主”。室名中不仅藏有梅字,而且暗含春色。
  爱国民主老人陈叔通,一生为民族富强而奔走,生性淡泊,却疾恶如仇。他不爱富丽华贵的牡丹,却偏爱疏影横斜的梅花。他说:“梅花品格最高,能耐寒,有骨气。”因爱梅,他便尽力搜求名人画梅真迹,先后收得百幅之多,于是名其斋曰“百梅书屋”。每逢寒冬飞雪之际,他便把画幅张挂于书房内,品赏吟哦,啸傲其间。
  二十年代知名女作家石评梅,原名汝璧,因自幼酷爱梅花,便自号评梅。1923年,她高师毕业后,受聘于师大附中。于是,她搬到了地处厂甸的师大附中教员宿舍。居室简陋破损,然而经一番细心收拾后,她给它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:“梅窠”,并亲笔写匾,挂于门框上,可见其对梅花的喜爱。此后,她还写有诗篇,留恋和回味着“梅窠的烟云”和“幻梦”。
  现代绘画大师、书画鉴定家吴湖帆先生,斋名“梅景书屋”。从1939起,他就在梅景书屋招生授徒。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、徐邦达等均是他的入室弟子。
  当代著名画家王成喜,以擅画梅饮誉海内外。他说:“我爱梅花,因为它开在严冬,迎来的却是万木复苏的新春”,“花不象牡丹那样富贵,不象荷花那样娇艳,也不象兰花那样洒脱,然而它那高雅,它那俏不争春的品格,他那从骨子里透出的浸人肺腑的清香,他那无华的内在美、生命之美,却在群芳之首,令人折服”。因此,他名自己的画室为“香雪斋”。1989年,日本首相中曾根亲笔为他题写了斋名。
 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、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、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腊梅分会会长陈俊愉先生,其书房为“梅菊斋”。作为我国园艺界的泰斗,他对菊花、牡丹、腊梅、荷花等都很喜欢,但他更喜欢梅花。他在《梅花漫谈》的自序中直白:“生平爱梅。爱之深,望之切。越研究,兴味越浓;接触愈多,感情愈加真挚。深叹梅诚花中之奇葩,造物之奇迹,要使之更好地为国人、为世界服务而后快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单位:雪山梅园


(作者:佚名 编辑:admin)

新文章

门文章